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·其一
陶渊明〔魏晋〕
行行循归路,计日望旧居。
一欣侍温颜,再喜见友于。
鼓棹路崎曲,指景限西隅。
江山岂不险?归子念前涂。
凯风负我心,戢枻守穷湖。
高莽眇无界,夏木独森疏。
谁言客舟远?近瞻百里余。
延目识南岭,空叹将焉如!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归途漫漫行不止,计算日头盼家园。
将奉慈母我欣欢,还喜能见兄弟面。
摇船荡桨路艰难。眼见夕阳落西山。
江山难道不险峻?游子归心急似箭。
南风违背我心愿,收起船桨困湖边。
草丛深密望无际,夏木挺拔枝叶繁。
谁说归舟离家远?百余里地在眼前。
纵目远眺识庐山,空叹无奈行路难!
注释
计日:算计着日子,即数着天数,表示急切的心情。旧居:指老家。
一欣:首先感到欢欣的是。温颜:温和慈祥的容颜。诗人这里是指母亲。侍温颜:即侍奉母亲。
友于:代指兄弟。《尚书·君陈》:“孝
赏析
第一首诗总的调子是抑郁的,但前四句并不沉闷,抑郁中有欢快,泪与笑俱,起伏多变。“行行循归路,计日望旧居”。归心似箭,匆忙赶路,心里计算着到家的日子。为了表达归家的急迫心情,诗人注意了词语的选择,“行行”是重言,富有表达力,写出了诗人奔走不停的祥子;“计日望旧居”的“计”和“望”,准确而形象地反映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,诗人很想回到自己久别了的“旧居”,去看望自己的亲人,他唱道:“一欣侍温颜,再喜见友于。”在行役路上动乡关之思,盼与家人团聚,这是人之常情,陶渊明用诗的语言道出了这种人之常情,最容易引起共鸣。
“计日望旧居”的陶渊明不希望在路上停留。然而,偏偏行船遇
创作背景
此诗写于东晋隆安四年(400年),作者陶渊明三十六岁。作者此时在荆州刺史桓玄的幕府中任职。此前,陶渊明奉桓玄之命出使京都建康(今南京市),完成使命后,返途中路过江西,准备顺道回家省亲,然而被风阻在途中。这首诗就是写在途中受阻时的情景,为组诗第一首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孟二冬.陶渊明集译注及研究.北京:昆仑出版社,2008:100-103
简析
《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·其一》是一首五言古诗。此诗以叙事起兴,首尾两部分的抒情基本上是采用直说的方法,感情真挚热烈诗的中间部分则采用借景达意、一语双关和隐喻的方法,表现出诗人的隐衷,富有意趣。此诗在抑郁中有欢快,泪与笑俱、起伏多变;诗中反复陈说被阻穷湖、急切不能到家的苦恼,真实地抒写出诗人“出仕”与“归隐”的矛盾痛苦心情。
陶渊明
陶渊明(约365—427年),名潜,字元亮,别号五柳先生,私谥靖节,世称靖节先生,一说寻阳郡柴桑县(今江西九江)人,另一说江西宜丰人,东晋末到南朝刘宋初杰出的诗人、辞赋家、散文家。被誉为“隐逸诗人之宗”“田园诗派之鼻祖”。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。曾任江州祭酒、建威参军、镇军参军、彭泽县令等职,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,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,从此归隐田园。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,被称为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”,有《陶渊明集》。 137篇诗文 1327条名句
丹霞蔽日行
曹丕〔魏晋〕
丹霞蔽日,采虹垂天。
谷水潺潺,木落翩翩。
孤禽失羣,悲鸣云间。
月盈则冲,华不再繁。
古来有之,嗟我何言。
艳歌何尝行
曹丕〔魏晋〕
何尝快,独无忧?
但当饮醇酒,炙肥牛。
长兄为二千石,中兄被貂裘。
小弟虽无官爵,鞍马馺馺,往来王侯长者游。
但当在王侯殿上,快独樗蒲六博,坐对弹棋。
男儿居世,各当努力。
蹙迫日暮,殊不久留。
少小相触抵,寒苦常相随。
忿恚安足争?吾中道与卿共别离。
约身奉事君,礼节不可亏。
上惭仓浪之天,下顾黄口小儿。
奈何复老心皇皇,独悲谁能知?